我在今年生日邁向實歲26歲的年紀,
這幾天碰巧發生了一些讓我心裡不太舒服的事情,
趁有機會我來檢視一下自己的心態,
希望能夠對於我心態上的問題找出一些端倪。
--
昨天在找教科書的時候看到了一本講「為什麼你會猶豫不決」的書,
並且試著做了一些所謂的「心理測驗」。
在「為什麼會猶豫不決」的議題上,
我原本以為我是會依賴別人、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結果沒想到結果會是我其實是個一直在尋求「最佳解」的人。
書上說這種人具有強烈的完美主義傾向,
而且很在意別人的目光,
所以才會一直思索「最佳解」的存在。
不可否認地,我是。
令我吃驚的並不只是這個答案,
而是我能夠在第一時間抓到這答案的大意。
也就是說我一直都知道我有這樣的問題。
「不思進取」,或許是我在逃避吧。
--
在家中的認知,我從小就是個聰明的小孩,
所以對於我課業成績,母親總是諸多要求。
好幾次考了90分都還不夠,
「為什麼別人可以考100分,你卻不行?」
然後就被痛打一頓。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我考試成績差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母親的要求,
這意味著我會被打一頓,附帶的限制還有不能玩遊戲機。
那一天家中還有大姑姑她們家的人來,
當我膽顫心驚地報告我的考試成績後,
我母親一點處罰的動作都沒有,
這件事情讓小時候的我歡天喜地好一陣子...
或許是這樣的環境,讓我變成不太喜歡別人要求我的人。
子曰:「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因為我不喜歡別人要求我去做我不喜歡做的事情,
所以我也就不太喜歡去要求別人。
更甚者,還認為「我要求別人去幫我做事情,這就不是他『自願』的,
而是我去『強求』來的,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真正屬於我的。」
就如同我騎車將近8年來,幾乎不曾對人按過喇叭......
「不求回報」,應該說是「不敢奢求有回報」,
這變成我對人、對事的心態。
少了期待,也少了失望,於是生活變得平淡乏味。
雖然不會對誰感到失望,但是卻逐漸變得不像一個人。
這樣子的狀態也連帶影響到我的人際關係,
因為得來不易,所以很珍惜彼此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我人很好,幾乎不會在大家面前表現出生氣的情緒。
與其說不會生氣,倒不如說是不敢生氣。
深怕一生氣就讓自己與對方的關係產生裂痕。
我總是有空,所以決定時間時並不會問我。
因為我總是合群,並不會立刻問我的意見。
漸漸地,我變成了團體中的隱形人。
往年生日總是一個人過,因為我根本就沒有朋友,
那種能夠吵架過後仍能聊天、談心事的朋友。
這種人際關係真的是我想要的嗎?
「人人好」這是我祖母告訴我的道理。
「君子之交淡如水」這是古聖先賢告訴我的名句。
我的人際關係就真的像是「不沾鍋」,
別人利用過我後就這樣拍拍屁股一走了之...。
--
大學時期曾經發生過要繳交系學會費時,
我有個同學有「我又不參加,幹麼交錢」的想法,
並且跟當時的班代大吵一架。
我當時不能理解的是後來他當上了副班代,
相對於我這個「合群」的人,他似乎在班上更有影響力。
--
小結一下我個性上讓我陷入為難的原因:
「太過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
這導致我沒辦法接受別人討厭我、對我有意見,
讓我變得總是在群體之外游離(反正我總是會靠近別人)
我想,在接下來的歲月中我接著該學的就是怎樣適當地「有主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